X

深度科大

从“备课焦虑”到“国赛夺魁”——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陈光源侧记
发布时间:2025-09-08 点击:

2020年,刚入职山东科技大学的陈光源,站在讲台上时还会手心冒汗——明明科研功底扎实,可面对学生期待的目光,却常不知从何开口;为了上好一节课,她要提前几天熬夜打磨教案,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那时的她不会想到,5年后的某天,自己会站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领奖台上,捧着一等奖证书,与台下那个始终为她“托底”的人相视一笑。

这条从“站稳讲台”到“站活讲台”再到“形成特色”的路,陈光源走的每一步都踏实,而这踏实的背后,藏着她的“师傅”刘春晖老师的无私奉献,更藏着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的成长阶梯。

初遇:青教赛上的“特殊关注”

2022年,疫情尚未完全褪去,陈光源第一次站上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讲台。透过口罩,她总能感受到评委席上一位女老师格外锐利的目光——那是刘春晖。彼时的陈光源,正陷在“科研强、教学弱”的困境里:“总觉得课程内容大家都一样,怎么讲才能让学生记住?”她的迷茫,刘春晖看在眼里,更记在了心里。

青教赛的意义,本就是为青年教师搭建“见贤思齐”的平台。而山东科技大学早已为像陈光源这样的年轻教师铺好了路:学校构建了“校—院—系”三级联动竞赛体系,让教务处的统筹、学院的协同、基层教学组织的落实环环相扣;“教师教学竞赛能力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等虚拟教研平台,打破了空间限制,让优质教学经验随时可学;“校外领军+校内高端”的专家智库、“专职人员+常驻专家+兼职导师”的管理队伍,更像是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的“成长智囊团”。

正是在这样的体系支撑下,在教学上颇具天赋的陈光源,首次征战校赛便脱颖而出,成功获得省赛推荐资格。——也正是这时,她与刘春晖正式结成“一对一”辅导小组。最初的交流带着客气:“刘老师,您看这个设计怎么样?”“陈老师,这里可以再调整一下。”刘春晖始终拿捏着分寸:既要指出问题,又不能打消年轻人的积极性。她给陈光源讲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更用一句话点醒了她:“基本内容不变,但不同老师能讲出不同风格——你要思考,怎么让‘你的课’代表‘你’。”

这句话成了陈光源的“教学座右铭”。她试着将自己熟悉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与学校海洋专业特色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变成“能解决海洋实际工程问题”的实战利器。最终,她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生动的教学案例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捧回了山东省青教赛一等奖的证书,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讲台,原来可以这样‘站’。”

同行:从“评委建议”到“姐妹夜话”

青教赛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陈光源与刘春晖“并肩作战”的开始。作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刘春晖深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能只靠一次比赛。

而此时,恰逢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启动,这是被称为“教学界奥林匹克”的赛事,纳入教育部保留竞赛清单,对教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学校组织参赛的目标从不单单只是“拿奖”,更是引导广大教师“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创”。

可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那一年,她们拿到了山东省一等奖,却遗憾地与国赛失之交臂。电话里,陈光源的声音带着失落,刘春晖的语气却格外温柔:“很多时候,人生难免有遗憾,但这些积累,都是继续拼搏的底气。”没有指责,没有催促,只有共情与鼓励——这时的她们,早已从“师徒”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姐妹”,深夜里讨论教学方案的“姐妹夜话”,成了两人最常见的相处模式。

着眼青年教师成长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的支撑保障体系始终在深化与延伸。虚拟教研室组织国赛观摩活动,帮团队精准找到差距;教务处的精细化服务,从材料撰写到汇报演练,都安排了专家一对一指导。陈光源也没闲着:她牵头申报的山东省高校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获批,拿下第六届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教学改革核心期刊论文——这些成绩,不是孤立的“亮点”,而是她与刘春晖、与学校共同打磨的“底气”。

圆梦:国赛奖杯里藏着很多人的影子

2024年11月,刘春晖找到陈光源,语气平静却藏着期待:“过去的一年我们有了更多积累,而今年你仍在中级组,相对来说材料也比较厚实,要不要再试一次?”她刻意放缓语速,怕给陈光源压力,可陈光源盯着她的眼睛只看了两秒,就坚定地吐出一个字:“好!”

接下来的备赛时光,处处是“拼尽全力”的模样:第一步先锚定核心,从团队内部深耕教学创新的根基。刘春晖带着陈光源重新梳理课程逻辑主线,主动规避“重技术轻理念”的认知偏差,不仅仅是简单修改材料,而是从根本上挖掘教学内涵,让创新思路更扎实、更有说服力。

根基筑牢后,外部支撑保障随即形成强大合力:戚美老师逐帧核查课堂实录视频,哪怕镜头角度的细微偏差都逐一修正,力求呈现最完美的课堂画面;刘洪霞、赵增辉、张文睿三位老师则紧扣“课程走深走实”的目标,将原本偏向科研申报书范式的材料,一点点打磨成能鲜活展现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内容,让材料更有温度、更贴合教学实际。教务处更是高度重视赛前准备工作,为参赛选手构建全方位的精细化服务机制,为参赛团队提供全周期、个性化支持,为团队备赛排除后顾之忧。

2025年8月16日,团队顺利抵达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备赛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细节关怀与实战指导同步升级。刘春晖老师从汇报时的语气语调、仪态仪表到妆容造型和服装搭配,每一个影响呈现效果的细节都事无巨细地指导,是陈光源稳定心态的“主心骨”;前去参加同期活动的赵娜老师也全程协助,一起帮陈光源调整状态、找到最佳汇报节奏。比赛前一天,刘春晖还特意为陈光源挑选了一件合身的淡蓝色西装,她说:“穿上显精神,也能更自信”,这句话像一颗“定心丸”,让陈光源的内心瞬间满是踏实与坚定,也带着这份温暖的支持,做好了迎接国赛的准备。

国赛现场,陈光源站在台上自信笃定地将“传感器+海洋”的教学故事讲得生动鲜活。观摩室里的刘春晖,全程攥着手机,直到看到陈光源鞠躬退场,才立刻发去信息:“讲得非常好!我们在教学楼出口等你!”

当陈光源踩着高跟鞋,像个孩子般飞奔出来,与等候的团队紧紧相拥时,她忽然觉得,奖项早已不是最重要的——能站在全国赛舞台上,展示她们的教学探索,让更多同仁看到她们的课程特色与创新,就不枉这一场拼尽全力的奔赴。最终,她们以新工科中级组全国第一名的成绩斩获一等奖。举起奖杯的那一刻,陈光源清晰地知道:这奖杯里,藏着她的努力,更藏着“师傅”的托举。

传承:让更多人同向同行

5年时光,陈光源从“备课焦虑”的新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刘春晖,作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也在托举中看到了“遗憾的圆满”——那些她曾想在教学创新中实现的目标,也在陈光源身上一一落地。

而山东科技大学,始终是这场成长的“坚实后盾”。教务处依托教学竞赛能力提升虚拟教研室,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了数十次赛前打磨与模拟答辩,连“汇报时眼神要多与评委交流”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从三级联动竞赛培训体系到虚拟教研平台,从专家智库到精细化备赛服务,学校用系统化的机制牵引,让“传帮带”不再是个人之间的偶然,而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然”。如今,陈光源也开始参与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新人;刘春晖依旧在评委席上、在辅导室里,为更多“陈光源”点亮教学路上的灯。

教育的传承,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像陈光源与刘春晖这样:前辈用经验铺路,后辈用成长续章;学校用平台托底,教师用热爱发光。这条路,没有终点,却因为每一份“托举”与“成长”,永远充满希望。(通讯员:刘冰)

undefined

陈光源(左二)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