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声音正文

植根人民沃土的延安精神

发布时间:2021-04-19  点击: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无数中华儿女每逢读到这首诗时,心灵总是被深深打动,因为延安在他们心中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陕北延安,一块平凡而神秘的黄土地,一块中国革命当之无愧的圣地。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找到了一条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延安的峥嵘岁月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并形成的伟大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基本内涵和根本特征,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进一步发展,而之后的精神又可以在延安精神中找到根据。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历尽艰辛万苦,付出重大牺牲,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中共中央驻地迁往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成为中国革命的心脏。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发起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觉担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使命,有力维护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局面。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极其广泛和巩固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翻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在这期间,诞生于延安窑洞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数以千万计的革命者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

抗战时期的延安充满了奋进、向上、乐观的空气,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大批怀有坚定信仰、努力追寻革命真理的有志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多年以后有人回忆到:“延安的确是新天地,官兵平等,生活虽然艰苦,精神上却是极为满足和快乐的。”人一旦有了坚定的信仰,找到能够为实现信仰而奋斗的途径,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丰裕的、快乐的。这种精神幸福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无数的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后由衷感叹道:“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延安,成为当时人们精神世界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着革命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民族解放的方向。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质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面对陕北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对敌人的军事进攻及经济封锁,能不能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1939年2月,毛泽东在生产动员大会上尖锐地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当然,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更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我们的回答是四个字——自己动手。”于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根据地普遍地开展起来。八路军359旅开进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喊出了“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在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下,“烂泥湾”变成了“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中央领导人更是带头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毛泽东身穿打满补丁的衣服,朱德用着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怀穿着用降落伞布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着的是一条腿的眼镜……共产党人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树立了“为民谋利”“人民救星”的光辉典范。

根据《西行漫记》记述,斯诺曾问毛泽东,面对极端困难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什么力量相信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毛泽东告诉斯诺,谁赢得农民,谁就能赢得中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延安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创造了属于人民的光辉历史,形成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为中华民族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家园。

巍巍宝塔山,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滚滚延河水,传承着伟大的延安精神。今天,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延安精神依然焕发着巨大的精神滋养力,引领着我们奋勇前行!

(作者姜瑞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