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声音正文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

发布时间:2022-06-13  点击:

在山东省金乡县有一个村叫“王杰村”,在村东有一个纪念馆叫“王杰烈士纪念馆”。在村民的口中、在纪念馆里的一件件物品和一段段文字里,都在叙说着王杰这位英雄的感人事迹。

王杰,1942年生于山东金乡华堌村 (后改名为王杰村),1961年8月应征入伍。从小就爱听英雄故事、吃苦耐劳、热爱集体的王杰到了部队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各项工作任务中,他都不怕苦,不言累。在最初跟随部队到海岛参加国防施工期间,年仅19岁的王杰每天举着10多斤的大锤打钎,手破了、手肿了,肿得攥不起拳,伸不直手指,连吃饭都不得不用左手,但他没有被磨难所吓倒。经过向老工兵虚心学习,王杰打锤技术日渐提高,他所在的掘进小组最终被评为连队红旗组,王杰也被评为连队打锤标兵。

1963年8月,随部队到天津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时,不会游泳的王杰抢先报名,负责抢险探路。齐胸的大水几次没过他的头顶,腿上、手上也被水下的铁丝网划开道道伤痕,但他还是坚持到最后,不仅找到通道,还和战友一起成功抢运被洪水淹没的木材。总之,凡事王杰都冲在最前面,哪怕再苦再难他都毫不退缩。因此,战友们称他是“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评价他说:“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他几乎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部队,为此,入伍以来,他两次推迟婚期,三次推让假期。

历经无数的汗水和艰辛的磨砺,王杰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嘉奖,并被评为模范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965年7月,王杰随部队到邳州进行拉练,期间被派到张楼执行民兵训练任务。在十几天的培训中,经过王杰细致的讲解,临时组织起来的民兵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14日进行的最后一项实爆训练项目,王杰也非常熟练,且一向细心周到的他,为了安全,实爆前已独自进行了两次成功试爆。然而,在真正演练时,拉火装置却出现意外,炸药瞬间就会爆炸。此时,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完全可以脱身,他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就可以脱离生命危险。但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王杰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扑向炸药包。那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使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但是王杰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王杰用舍生忘死的胆魄和舍己救人的壮举,践行了他在日记中所立下的铮铮誓言:“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为此,他牺牲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他作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题词,这是对“王杰精神”的精炼概括。

英雄虽已离去,但“王杰精神”却代代相传。他的家乡及他生前所在部队驻地江苏徐州,很多单位和地方以“王杰”来命名,以此表达对英雄的纪念之情。特别是我们的人民军队,更以实际行动来铭记英雄。“王杰民兵班”第一任班长李彦清,在一次地雷实爆训练中为救一位女民兵而双眼失明,被誉为“活着的王杰”。他生前所在连队时时刻刻以王杰为榜样,频获佳绩。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2次、三等功10次。2015年连队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的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边防到科研,从救灾到防疫,涌现出一大批王杰式的英雄人物,他们是用生命捍卫和平的联合国维和卫士申亮亮、杨树朋,是血战到底也要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祁发宝、陈红军……他们不负英雄之名,也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军队的期望,真正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为了革命军人的座右铭。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了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参观了写满光荣、写满奉献的连队荣誉室后,十分动情,并特别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新时代,全军全社会都要继续沿着英雄的足迹,勇于和自觉践行“王杰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作者王志华,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