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科大学者/故事

张云生:建设美丽校园
发布时间:2025-09-08 点击:

张云生在半亩塘向专访组成员介绍青岛校区建设情况

校园环境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育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校青岛校区的建设中,注重融入学校历史文化,吸收地域特色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建设一所绿色生态、人文和谐的大学校园。而今,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这所大学校园已被广泛赞誉为青岛的“最美校园”。

就科大校园建设而言,一是注重“以人为本”。

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时,充分考虑其既要满足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的物质功能,也要满足增进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根据学校人口密集、学生流动性大、活动方式一致性高和时间性强的特点,校园建设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方便师生员工。

重视校园建设的功能分区。将学生生活区、教学活动区、职工生活区、学校党政办公管理区、后勤服务区、科技产业园区自然分割,将学生生活区与体育活动区相互对应,无论雨雪严寒还是烈日高照,学生在两区间的往返省时方便。

在青岛校园道路的铺设上,充分尊重师生的自然选择,校园内有十几条人员流向比较集中的道路,都是让学生先自然踩出,尔后铺设出来的,被学生戏称为“鲁迅一路”“鲁迅二路”……

在校园景观命名上,学校数次向全校师生征集方案,充分发挥师生聪明才智,所形成的景观“笔墨纸砚”命名系统,就集中了全校师生的智慧。

二是坚持崇尚自然。

新校园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注重强调自然保护和生态优先,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因地制宜、道法自然、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校园依傍海拔 140米的洞门山(后改名为“笔架山”)而建,沿洞门山自西向东、朝向滨海自然展开。作为校内“笔架山”,乃科大“扛笔之山”。学子登临笔架山顶,仰可与白云交接、体验天人合一,远眺蔚蓝大海,感悟海纳百川,俯可瞰秀丽校园,探寻人文底蕴。

笔架山脚下,自西向东、由高到低、因形循势,建有小九曲人工溪水,因以道路分隔,恰似九段,原取名“小九曲”,后命名为“墨水河”,沿河修建了休读长廊。笔架山脚下,徽竹园旁,修一水塘,作为墨水河水源的补给源头,名“半亩塘”。在半亩塘边建有石亭,曰“观书亭”。笔架山东北向不远,则是校园内最大的水体景观“砚湖”。“笔、墨、纸(整个校园平面意为一张白纸)、砚”成为一组自然与人文结合而成的自然景观。校园东部区域是一片湿地园,自然生长着湿地植物品种,荷香四溢,鱼翔游,鸭戏水。

三是丰富校园景观。

建筑是无声的诗,也是有形的画。如同中国画讲究形神合一、气韵生动、虚实统一、疏密留白、中和为贵等技法,大学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同样追求艺术的神韵、布局的和谐和内涵的丰富。

首先,注重不同建筑景观内容的和谐搭配。在景观的设计上,或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或注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和谐。如“励志坊”与“名人园”,一东一西,等距离建设在主教学楼的两侧。

励志坊南北两面坊额分别是:博学于文,笃行于道。围绕这一立意创设楹联四幅。其中对应“博学于文”坊额的一面是,“不戏不怠古今大家皆从学时起,宜勤宜勉中外英才都自苦中来”“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两幅楹联;对应“笃行于道”坊额的一面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泽以流长乃称远,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山因直上而成高”“穷理尽性明德为民达至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效中华”,意蕴浑厚。全联由孔子故里的韩益生先生题书。

名人园则装点了 10位著名科学家的铜铸雕像(按真人1∶1.5的尺度铸成),分别是西方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开普勒、牛顿、瓦特、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冯·诺伊曼和詹姆斯·沃森,堪称一部浓缩的西方科学发展史。

在泰山广场北侧的墨水河岸,立有我校七九级校友捐赠的“思源双鼎”,在鼎额两侧分别刻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必仁必智,拔新领异”字样,鼎字另立天然石块详记其注释解意。

其次,注重多个建筑景观风格的和谐构建。目前青岛校园建有七个大小不一的广场,简繁各异,赋予其不同的特色、风格与魅力,从而构成不同的内涵丰富、和谐排布的广场景观体系。

再次,注重不同建筑景观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泰山广场东西两侧设立六尊龙柱,与“时乘六龙”隔河对应的是“乾坤两仪”。“太和钟楼”是时间的象征,旨在提醒广大师生要珍惜时光,永不懈怠,又寄寓了建设科大和谐校园之意。

由于学校本部是从泰安迁至,故从泰安大津口选来几块泰山石安置于校园。其中办公楼东侧牡丹园置放一块泰山石重达50余吨,命名为“虽由天作,宛如人为”。校友捐赠一块置放于主门外西侧,重达80余吨,命名为“成于泰山,屹于滨海”,其寓意不言自明。3号教学楼北侧,依小九曲溪水矗立一近70吨重泰山巨石,亦由泰山东麓大津口请置于此,它形成于十几亿年前的大自然造化,虽然经历了亿万年的风蚀雨琢,风骨依傲。正面审视,高大挺拔,肌理直晰,其他面审视则饱经沧桑,凹凸有致。该石命名“能成其大”,巨石浑厚稳重,寓有“国泰民安”之意、“稳如泰山”之感,伴我校稳步发展壮大。这一巨石,乃我青岛校区压舱之石、镇校之宝。

因我喜欢石头的缘故,也就借学校建设的便车和校庆校友的捐赠,在校园放置了某些石雕和天然石块,也是为了丰富校园的环境文化。我更喜欢源于大自然的天然石,认为不加任何人工雕琢的天然石才是最好的。发现一块好的石头,重要的是要崇尚它、欣赏它、审视它,与它交流对话,进一步读懂它,就会发现每一块石头所蕴含的不同内在美感和韵味,并产生心灵上的感应。每一石头的属性都是源于自然,唯一存在,没有第二块与它重样,未经人工,不可复制,贵在于此。所谓“黄金有价,奇石无价”,就是人们对它的最好评价。我借此多聊几句,意在阐明校园为何放置了些许石雕石块,借以提示有爱好的同志对我校的石文化元素多一些审视和欣赏。

四是传承学校历史。

在青岛校区,集中体现“山、海、泉”交汇贯通的特色,以承载山东科技大学由泰山、泉城济南、青岛海滨三地发展的历史文化意涵,教学办公的三个区自西向东命名为“历山园”“泰山园”“珠山园”,各个园区的主要广场,分别命名为“历山广场”“泰山广场”“珠山广场”。以“三山”命名教学办公三个区,除考虑学校办学的历史与现状因素外,还因“三山”本身各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历山”取义其“勤”与“励”,“珠山”取义其“勇”与“智”,“泰山”取义其“稳”与“安”。

学生生活区自西向东分别为“智泉园”“慧泉园”“悟泉园”,职工住宅区为“山海花园”,A、B、C、D 四个小区自东向西分别为“怡山园”“乐水园”“天和园”“地祥园”。住宅区依山傍海,东可远眺黄海之蔚蓝,西可仰慕珠山之苍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一体,万物祥和。

五是崇尚绿色生态。

对于校园环境绿化建设的理论和预期,有一个初期概念和升华的过程。2003年春季绿化工作开始展开,当时提出的理念是建设“生态型、园林式、人性化”的校园环境,随着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进而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人文、和谐”的大学校园,再后来,又概括为建设“森林式”大学校园,并通过加强对植物品种的丰富引进,蓄水造景,让绿色覆盖校园,让水体点缀校园,逐年形成立体绿化效果之后,森林式的大学校园也就逐步呈现,再过若干年,直觉感受就是大学建在了森林里面。森林式大学校园,涵盖了“绿色、生态、和谐”的理念,我注意到,当下校园范围内的喜鹊鸟巢多达200多个,生态效果、人与自然和谐自然形成,又融入一些校园环境的文化因素,“森林式大学校园”成为先期提出的“生态型、园林式、人性化”“绿色、生态、人文、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的升级版,应当说,建设“森林式校园”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首先,合理规划校园绿化景观。在校园建设上,充分结合校园地形地貌的特点,积极促进校园树木优生、草皮覆盖、空气净化、筑巢引鸟等生态发展。将半亩塘旁的坡地建成“徽竹园”,在校园中间地带、主教学楼后建“月季园”,在学校周边建设绿化带环绕,既为防尘防噪,又为营造幽静环境。

其次,科学构建校园植物生态系统。根据青岛沿海地区的气候情况和当地的土壤条件,栽植各类苗木,种植了四季分明、季相表现明显的植物品种,基本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季相分明、种类丰富,上有乔木、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点线面立体绿化,融植物园、百花园、生态园为一体”的校园环境建设目标,现登记在册的植物有 85科、219属、430种(包括变种和杂交种),有的零星植物未入登记,实际上还要多一些,呈现“全年有绿色”“四季花(冬天蜡梅)常开”的怡人风景。

再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依自然地形地貌将雨水引入砚湖贮存,用于校园的植树造绿管护用水,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节约了开支。校园内人行道、停车位采用荷兰砖、植草砖铺装,一般不采用水泥混凝土铺设地面的做法,以使雨水能够自然渗入不至流失,又使地气与空气接触循环,涵养生态,建设海绵校园。

细观校园,除道路、水系及周边有些规划要求外,大多地块均由职能部门和园工见空植绿,任意种植,混种混栽,一则神感丰富自然,二则防病防虫,不易引起群体病害,对于所植苗木大多不做修剪,任其自然生长,力减人为修饰,“云无意安排布局皆精品”“树不求弄姿体态俱妙舞”,越是自然的东西,越能体现出它的个性美感。

我校有大批的专业人才,都很关心学校建设,并在校园建设中发挥才智、贡献力量,如“半亩塘”景点的命名,就是徐文尚教授提出建议后命名的,取自宋代词人朱熹的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乃点睛之笔,恰如其分。于成宝是来我校较早的文学博士,包括“时乘六龙”“乾坤两仪”“名人园”“励志坊”“太和种楼”“思源双鼎”等一批校园文化景观的命名及释义均出自他。只要细心感悟,我校的建筑色彩、风格,山、水、生态效果,分区称谓,景观名称及释义,无不诠释一所“绿色、生态、人文、和谐”大学校园的应有之义。

“天下三分明月夜,科大校园赖二分。”如今,青岛校区校园已赢得了“最美校园”之美誉,四季常绿、季相分明、色彩斑斓、鸟飞鱼翔、蛙声蝉鸣、花香蝶舞、生机勃勃的校园环境,日益转化为师生员工创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正在奋发有为地谱写着崭新的篇章。

选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讲述:张云生 整理:信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