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栾锡武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蛟龙号333潜次出舱
在浩瀚无垠的海洋面前,人类渺小如尘埃,但总有一些人,怀揣着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如同微光,在深海科研的道路上默默前行,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栾锡武便是其中之一。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热爱,在海洋科研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初心如磐,在平凡起步中积蓄力量
大海的壮阔与神秘在栾锡武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种子。1985年,他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从此与海洋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个科研条件相对简陋的年代,他深知想要在海洋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本科毕业后,栾锡武选择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继续深造,攻读海洋地球物理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聚集了曾呈奎、毛汉礼、刘瑞玉、张福绥、秦蕴珊、胡敦欣、郑守仪等一众院士。“科学一号”在当时更是装备精良,拥有先进的48道海洋地震仪、磁力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仪器设备。有了院士的指导,“科学一号”的硬核支撑,栾锡武如鱼得水,图书馆、机房、“科学一号”,三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身心投入。 “每解开一个难题,都像是在大海中找到了一颗珍珠,那种进步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早在1989年,他参与了青岛市跨海隧桥三条线路工程选址勘探项目。在海边奔波的日子里,咸涩的海风浸透了工装,他和同事们扛着沉重的勘探设备,在滩涂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数据采集工作,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1992—1995年,他投身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 “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组成与演化”以及中日国际合作项目“东海地壳热流的调查研究”。在这些项目中,同科学院同事一道开展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海陆联测,同日本东京大学合作者一道,在西太进行多道地震,遥测浮标、海底热流、重磁观测,在海底布设OBS,大地电磁,在实验室进行射线追踪、小波变换,整个人像着了科学的魔一样忘我工作。他抬手比画着当时记录数据的动作,“但每当看到准确的结果从曲线中浮现,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正是在这些前沿的工作磨炼中,栾锡武如同深海中的珊瑚,一点点积蓄着力量,为日后的科研之路筑起了坚实的基石。
攻坚克难,在创新探索中绽放光彩
当基础研究的积累如同深海沉积般日渐深厚,栾锡武的科研视野也随之向海洋未知领域延伸。作为学校“山海英才”教授,他在科研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探索的热情,不满足于仅仅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开始将目光投向海洋科研领域的空白地带,像一位深海探矿者,在创新探索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2005年,栾锡武成为我国首次报道海底冷泉发现的科学家。当“科学一号”经过东海时,检测剖面出现了奇特的现象,异常的数据流像跳动的神秘密码。“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设备出了问题,反复校准了好几次,后来确认这个现象真实存在。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解释。”“后来,我带着这些数据到牛津大学深造,海底冷泉的概念逐渐充填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2005年我国第一篇海底冷泉的文章在顶尖期刊《科学通报》刊出。这一发现如同在深海投下的探照灯,让海底冷泉这一神秘领域正式进入国内科研视野,推动了相关研究和调查工作的起步。
2006年,他又成功在海底取得大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成为我国首个做到这一点的科学家。当时的天然气水合物在国内还处于极其神秘的状态。有人认为“其储量是当今石油天然气的2倍”,“给汽车加一箱可燃冰可以跑6万公里”。当时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好消息也登上了中国科学院的门户网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门户网站。宝贵的水合物实物样品经俄罗斯辗转千里回到国内后,栾锡武将它赠送给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用于科学实验研究,为解释当时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如同在深海中点亮的灯塔,极大推动了我国水合物研究工作的进展。
不仅如此,他还首次发现并命名冲绳海槽11段中央地堑,提出冲绳海槽存在洋壳且正在进行海底扩张,为我国东海划界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撑;定义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纠正了以往认知中关于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带上下界面的不准确界定;命名一种新的和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沉积构造形式——逸气揭皮构造。这些创新成果,如同深海中闪烁的磷光,一个个汇聚成璀璨的光带,照亮了我国海洋科研的前行之路。而当这些光芒逐渐汇聚成炬,栾锡武也从一名专注探索的科研者,成长为引领团队前行的领路人。
勇担使命,在引领前行中传递温暖
从实验室里的默默钻研到深海科考的带队前行,栾锡武的科研脚步始终与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如今的他,身兼山东科技大学山海英才教授、山东省 “一带一路”深水油气实验室主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引领海洋科研前行的道路上,像深海中的暖流,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2025年4月,栾锡武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 “蛟龙号”完成了载人深潜印度洋的重大科考任务。这是“蛟龙号”国产化改造后首次下潜到五千米深度,也是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放后的首个航次,意义非凡。出发前的动员会上,他看着墙上的航线图,指尖划过印度洋的深蓝色海域,“这次科考,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蛟龙号’国产化改造后的性能如何,印度洋的深海环境是否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些都是未知数。”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科研人员,“但为了科研事业,我们必须像‘蛟龙号’一样,勇敢地潜入未知的深海。”
在此次航次中,声呐探测仪的屏幕上突然出现四个清晰的凸起,像深海中沉睡的巨兽。“当我们确认这是四座此前未被提及的海山时,操作室里瞬间爆发出欢呼声。”栾锡武的嘴角扬起笑意,“我们按照‘谁先发现谁先命名’的原则,暂时给它们取名‘鳌山’‘浮山’‘八关山’和‘小珠山’,这些名字里藏着对深海探索的敬畏。”每一座海山都可能隐藏着独特的地质和生物奥秘,它们就像是大海递来的邀请函,等待着人类去解读。
探索过程中,团队还面临着下潜深度的挑战。由于多次下潜都没有找到预期的玄武岩,科研团队在工作例会上展开了激烈讨论,最终决定挑战6000米深度。一方面是希望在更深处找到玄武岩,另一方面也考验“蛟龙号”升级改造后的技术。最终,科研团队成功下潜至6000米,并找到了玄武岩。“当监控屏幕上传来‘成功抵达’的消息时,整个甲板上的人都在欢呼跳跃。”栾锡武回忆,“这些玄武岩样品装在保温箱里被小心翼翼地运回实验室时,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像一块块镶嵌着星光的宝石,它们不仅验证了‘蛟龙号’国产技术升级改造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凝聚着科研工作者的赤子之心,彰显着祖国的强大。”
此外,他们还发现该海域海底生物繁盛,栾锡武和团队通过水质分析,推测大洋底水含氧量增加。“工业化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步增多,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和升温。”他指着实验室里的水样瓶解释道,“而大洋深水水体含氧量的增大,很可能是地球对大气二氧化碳增多的自主调节与反馈,这就像给地球装了个‘减压阀’,虽然还需要更多数据和样品测试来验证,但它无疑给了我们希望。”
栾锡武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他用一生的坚守与付出,诠释了“凡人微光”的真正含义——就像深海中的灯笼鱼,或许自身的光芒微弱,却能照亮一片未知的海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担当。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海洋科研的道路,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事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丁一 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