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虽然在黑山筹建完成,但仍然有很多局限之处。其一,师资队伍条件差,靠着“借老师”来回跑着教学,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都太高;其二,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张,校舍规模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扩张。还有一个安全问题。黑山煤矿在博山八陡镇的山坡上,旧社会就有人在附近挖煤,地底下的矿,不知道哪年采的,有日本人采的,也有私人采的。新中国成立后,又开采了 30多年。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地面上的坑洞也很多,学生上课的教室后面,就有一个黑洞洞的废井口。这些因素,导致许多地方有地陷的现象,有些房屋墙壁有裂隙成为危房,不适宜师生长期居住,也不宜再盖新楼。加之矿区还有一些其他加工企业和住户,当时又几乎没有路灯等设施,师生和他们混在一起,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学校考虑,必须再选一个新址重新建校。
学校向省煤炭局汇报了这一想法,煤炭工业部教育司考察后也建议另选址建校。最终,省煤炭局决定从长远考虑,另选新址。经过考察,选定了泰安西郊粥店东岭作为新校址。以山东煤田地质公司的41亩拟建技工学校用地为基础,又购买了130多亩地(按1名学生1分地的标准计算,当时计划规模是1300名学生)。这样,学校分两班人马,一部分在黑山办学,一部分由刘炳南同志负责在泰安征地建设。
在地图上,粥店东岭被标为“凤凰岭”。凤凰岭很荒凉,到处是荒草,偶有一层层石头围着的一片片的沙土,种地瓜能长出叶子就算好的,至多能结一两个地瓜,花生长十几颗就算好的。岭上最重要的建筑就是一个当地人停放拖拉机的棚子,边上就是墓地。我们在岭上种的树,被不时刮来的大风吹得七零八落,最后只剩下 4棵小梧桐树,躲在一个角落里怪可怜的—当地人说,这里是个风口,从来没有种活过一棵树。岭上也没有自来水,学校就在岭下面买了一口水井,上上下下都吃这口井里的水。
来到粥店东岭上,刘炳南和基建办公室的同志在这个荒凉的山头上,开始了拓荒之旅。大家干劲十足,一心要在这个荒山秃岭上建一所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20年也不落后的正规化学校。为此刘炳南带着部分职工,请上设计院的同志,一同到徐州中国矿大参观学习。
为了基建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大家相互鼓励,刘炳南同志定下了“三年完成基本建设,五年达到招生规模,十年达到一定水平”的奋斗目标。他请省煤炭局帮忙把建过临沂技校的徐洪远同志借调来当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内分了组,各负其责。赵德奎负责行政组,张洪臣牵头施工组。枣庄矿务局局长陈立良支援了一名预算员赵刚同志,赵刚和邓洪月、肖兰组成设计预算组,赵桂霄工程师当了技术总负责人。袁训道和王家煜负责材料供应组。稍后,又陆续补充了一些新人,再加上参加建校的教师,工地上有了一支很强的设计施工管理队伍。大家实行了岗位责任制,一天一个碰头会,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凤凰岭上气象一新,变化很大。就说那个拖拉机棚吧,垒上墙住上了人,院子里的杂草被人踏平了,办公室装上了一个12门的电话总机,悦耳的电话铃声把小院子和外部联系在一起。尽管墙外就是正在迁移的墓地,刚挖出的铁皮棺材还露天停放着,但人多了,大家也敢在院子里看电视了。
当时人们的干劲简直无法形容,个个斗志昂扬,没有什么上班、下班,也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早晨醒来,除了吃饭的时间都在工作。你什么时候到小院子里,总会看到一个个忙忙碌碌的身影。尤其是设计预算组负责审查预算的赵刚,不管天多热,对施工单位送来的预算,他都是一门一窗的核算工程量,经常在桌前一坐就是半天。最后,他从施工单位报的预算中审出了近200万元的虚报,占到了投资额的12%,成了泰安闻名的“铁算盘”,省煤炭局对他报的材料都是“免审”。
设计预算组的同志要经常到济南市堤口路省煤炭设计院取施工图。为了不影响施工,负责取图纸的肖兰同志都是当天来回,从泰安火车站到粥店东岭工地10多里路,她从来都是步行,从不叫苦。而省煤炭设计院的项目负责人郁操政工程师也为学校建设立了大功。他不仅经常带人到现场考查,虚心听取学校的意见,保证了设计质量,还帮助联系从上海购买高质量的钢窗,为学校建设做出特殊贡献。
工地上只要有人干活,施工组的同志就盯在现场。对于一些隐蔽工程,他们检查得更是特别仔细。施工人员休息时,他们还要检查建筑材料的质量,风化了的石头不准进院,含土多的沙子不准使用……起早贪黑,风吹日晒,他们人人都变成了“老黑”。在土建施工期间,他们发现并让施工单位更换的不合格楼板就有100多块。当时建的4万多平方米建筑物,如今已30多年了,还没有发现任何质量问题。
当时“三材”(钢材、木材、水泥)都是计划供应的紧缺物资,而且有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既要保证施工进度,又要保证“三材”质量好、价格低,材料供应组的同志真可谓绞尽脑汁。他们省内外四处找门路、求人、托关系,并到各个矿务局请求援助。整个建校过程没用一点计划外“三材”,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他们那个用铁丝网围着的材料场里应有尽有,可是没有人私用一点。个别人想利用价格双轨搞点什么名堂,也被大家严词拒绝。在那个小院子里,人人都在为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而动脑筋、想办法、奔波忙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82年9月,第一座教学楼、二号学生宿舍楼和第一栋家属宿舍楼验收并投入使用,同时教学主楼开工。当年底,三号、四号女生宿舍楼也完成建设。至此,基本的办学条件算是具备了。9月12日晚上,总务科的负责人王延聪,灰头土脸地咧着嘴报喜,一食堂烟囱冒烟了,定做的家具也马上运来。搬家的条件基本具备,于是,1982年9月16日开始,仅两天的时间,学校就完成了由黑山到泰山的搬迁工作。9月18日,在凤凰岭上召开了第一次全院师生员工大会(当时教职工已经有100多人了),成立了由9个科室组成的领导管理机构,并成立了采煤、机电两个专业科和基础科。自此,边建校边教学,凤凰岭上越来越热闹了。
1983年,山东煤炭教师进修学院(后改为山东煤炭教育学院)从新汶迁到泰安,与泰安煤炭工业学校合署办学,最终形成了一院两校(山东煤炭教育学院、泰安煤炭工业学校、山东煤矿干部学校)的格局。一院两校内,中专、大专合办,社会招生、在职培训并存,文、理、工、管、师范各类专业齐备,学制从四年到半个月,学生年龄从15岁到55岁以上,学生身份从初中生到局长、矿长、总工程师。一院两校的出现,意味着山东煤矿行业使用很少人力、财力投入,换来了史无前例的多方位服务。
1984年,学校又增添了几座建筑,并成立了师训、中专、干训三个教学部。1985年1月,在中国矿大召开的全国煤炭系统院校基本建设会议上,我们被公认建设速度、质量、造价效益名列第一。没有一项工程超预算,令大家称奇。在当时的煤炭中专中,泰安煤炭工业学校教师的住房最好—图纸被好几个单位套用,待遇也在同类院校中最高。1986年11月,煤炭工业部决定,学校对外统称“山东煤炭教育学院”。1995年,礼堂最后建成,标志着学校完成了最后的建设。就这样,在大家一点一滴的努力下,从1980年开始,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学校从无到有,在一个杂草丛生的荒郊野岭上建起了一所现代化的综合院校,占地300多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建设总投资2592万元,先后设置26个专业,开设206门课程,培养大中专毕业生2500人,培训煤炭在职干部4000余人。
1990年8月,教育学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五年系统争上游,十年全国创一流”。1991年10月19日至22日,煤炭工业部在学校召开全国煤炭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现场会,全国煤炭总公司和各省公司教育局主要领导,21个省煤炭局的分管副局长,16个矿务局局长,29个煤校校长,47个林校校长,还有省、市教委负责同志近200人参加会议。会上提出了“远学临汾,近学泰安”的要求,学校被称为全国煤炭职业教育的标杆。1992年,煤炭工业部教育司在我校召开煤炭院校实习现场会,我校被定为煤炭院校华东地区实习中心。1994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学校办到第二十个年头,到1999年12月28日,在高校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山东煤炭教育学院与山东矿业学院合并组建为山东科技大学。
选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讲述:张绍生 整理:孙善清)

1985年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来校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