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科大学子/校友

费继扬:创业之花初绽放
发布时间:2025-10-13 点击:

undefined

创始人团队(中为费继扬)

“当你对一个行业了解得越深入,就越会发现立在你前面的大山有多么难以攀登。如果不想放弃,就尝试修一条盘山路,虽说蜿蜒曲折,但总是不断靠近山顶。”

2015年,我在读研期间,与几个好友共同创立了拍喽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一转眼已经六年了。我为什么会走上创业之路,这要从我的大学生活开始说起。

2009年,我考入了山东科技大学,开学不久就是学校各个社团纳新,当时繁星广场上纳新的社团据说有100个以上,因为入学前父母给我带了一台“卡片”数码相机。那时候心想,既然有了相机,那就加入摄影协会,学学摄影,也不算浪费自己的相机,毕竟那时候数码相机刚刚兴起,能够用好相机拍好照片的人并不多见。于是就这样,我与摄影结缘,与相机结缘。

经过了一年多的社团活动,我对摄影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相机的基本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二那年,我接任了摄影协会会长,有了更多接触摄影的机会。也就是那时,我和家人开始计划买一台单反相机,对比了很多相机,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市场上的主流相机品牌全部是日本制造,当时恰逢“钓鱼岛中日撞船事件”,青岛“反日”情绪高涨,这给我选择相机带来了不少的难度。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难道做不好相机么?

得益于我所学的物理学专业,我接触了很多光学方面的知识,对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大二下学期,我在图书馆开始搜寻关于相机设计领域的书籍及资料。也就是这段时间,我接触到了相机设计的核心学科——《光学设计》。经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对这个学科和领域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转眼到了大三,大家都开始着手准备考研,最初我上大学时是没有打算考研的,但是当时发现,对于光学设计和相机制造方面,我了解的还是太少,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到更加专业的领域了解这个行业,于是我决定继续考研深造。我把当时学习的相关书籍做了整理,发现绝大部分光学设计相关理论的书籍,都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李林教授及其教研组老师编写的,于是我就把自己的考研目标确定为北京理工大学。通过一年多的准备,我终于被北理工光电学院录取,有幸成为李林教授的研究生。

在研究生期间,我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光学设计、光学系统加工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我还找到国内为数不多的一家生产单反相机镜头的公司——沈阳中一光学有限公司进行实习,深入到光学生产的第一线去,了解镜头加工的每一个流程,亲身实操光学加工设备,当时所做的每一件事,基本上都是朝着将来可以研发自己的照相机这个方向发展的。

然而,不如人愿的是,随着我对这个行业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在光学领域,尤其是光学加工领域,我们整个行业水平与国际领先的日本相比相差太远。并且由于很多核心技术的垄断,导致我们连加工设备都要比日本落后很多。可以说,以我们现阶段光学加工行业的水平,我们制造出来的相机和日本专业单反相机相比,简直就是“玩具”。我们在制造精度、自动控制程度、产品稳定性、成像质量等诸多领域,都存在着难以弥补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整个制造行业的基础差距,不是一两家企业几年的努力就可以弥补的。所以到研究生的后半段,我一度非常迷茫。突然发现,我历经重重困难走到今天,一抬头却发现面前是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

经过一段时间对行业和市场的研究和思考,2015年,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曲线救国”,既然做不了专业相机,即便做出来,在专业人眼中也是很低端的像玩具一样的产品;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做一款针对儿童的玩具相机,我们切入儿童拍照这个细分领域,随着2013年国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及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是儿童领域的一个机会期,我们从儿童领域入手,主打“让孩子自己记录自己的童年”理念,设计和研发针对儿童的智能照相机。这就是我最初考虑创业时的思路。

2015年,正值全国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在首都北京,一石掀起千层浪,一个个创业孵化器、创业咖啡、天使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创业路演一场接着一场,一个个创业者和优秀的企业家走进大家的视野。被当时热血澎湃的创业氛围打动的我,终于耐不住性子,在2015年下半年注册了公司,在几乎对创业没有任何认知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那时,我们三个合伙人凑了10万块钱注册了公司,在北京租了住房,居住、办公在一起。不过很快,现实就泼来了冷水,到2015年年底,我们的资金花完了,但是想象中的产品却连个样机都没有。2016年过完春节,我再次回到北京,面对的是没有资金来源、产品无法推进、项目前途未卜,那时的我忽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幸而天无绝人之路,我的导师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他给了我们一笔“天使投资”,由于我们一些科技成果已经取得了专利,不久之后又获得了中关村管委会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资金,这才让项目重新运转起来。又经历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到2016年年底,产品终于完成了小规模的投产,并在春节期间正式销售。

正当我们为产品完成而感到一丝欣喜的时候,市场又给了我们当头一棒,由于成本过高导致售价偏高,而且我们当时没有任何市场营销的经验,因此我们投产的1000套产品,经过了近半年的销售,总出货量还不到500套。再加上我们缺少研发经验,对供应链管控能力不足,导致产品问题重重,为数不多销售出去的产品,也面临着严重的售后问题,市场反馈极其不好。同时由于销售惨淡,收入微乎其微,虽然在 2017 年春节之前我们又获得了一轮融资,但由于产品生产的巨大投入和研发团队的开销,公司很快又一次面临着现金流断裂的问题。当时为了养活团队,维持公司继续运营下去,公司被迫转型,转做技术外包,通过接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的项目维持生计。

那段时间,虽说公司非常艰难,团队工资经常只能发放一小部分,但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研发和生产方面的经验,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人脉关系,尤其是一些优质的供应链资源。这让我们团队的产品能力,得到了一个巨大的提升,为之后做产品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有机会重新开启儿童相机的项目,当时我们找到了新的合作方和投资方,由我们主导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多方合作,共同打造一款全新的儿童智能相机。相比之前的稚嫩,这一次我们成熟了很多,从产品的市场定位,到产品设计,再到加工生产,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并且团队也增加了各个领域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最终只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量产,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都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2018年11月,产品正式上市,短短一个月就完成了近5000台的销售。到2019年,产品销量更是节节攀升。我做相机的目标,终于算是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从2009年上大学开始,我从萌生想法时的兴奋,到困难无法逾越时的迷茫,再到曲线创业时的欣喜,以及被现实打击时的无助,一转眼,已经快10年了。走上创业这条路,不知道未来究竟去向何方,只有一步一步地走,成功还是失败,只有走到最后一瞬间才能下结论,然而,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这个结论究竟是什么,而是这一路前行的心路历程。

【费继扬:应用物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

选自《科大故事③》(2021年9月出版)(材料提供:费继扬整理:韩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