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科大学者/故事

徐庆莘:从零开始的科研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17 点击:

1995年徐庆莘在“高能粒子加热设备(多功能)研制及工艺技术”鉴定会上做现场演示

我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是从零开始的,后来发展到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获得国家、省部级发明奖在内的一、二等奖10多项。这个过程是比较艰苦的。

当初,我们金属工艺学教研室只有五六名教师,仅有几台供非机械专业“金工”实验用 4X显微镜等最原始的实验设备,承担了全校工科专业的“金工”教学和“金工”实习。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我们能老老实实地当好金属工艺学的“教书匠”也就不错了。因为我们没有条件、没有硬性任务要进行科学研究,金属工艺学是技术基础课,也没有进行科研的急迫需求。但是,作为工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和讲授技术基础课的教师(实际上金属工艺学包含了机械制造领域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不进行科学研究就不可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国家和学校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工作在煤炭系统,特别是经过在枣庄煤矿几个月薄煤层采煤工作面的劳动,我们深深感到,煤炭系统煤矿机械行业的落后和煤矿机械产品质量的低下,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煤炭生产。作为煤炭高等学校的教师,不研究和提高煤矿机械的产品质量,总感到于心不安,总得为改善煤矿机械行业落后现状做点贡献!同时也感到致力于科学研究、提高煤矿机械产品质量,是应尽的义务,当仁不让。当时霍万库同志仍然担任金属工艺学的教学工作,我们俩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在他的建议、催促和大力支持下,我们铁下心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科研工作。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开展科学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我们的优势是,“金工”教研室的老师都是材料学和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了多年金属工艺学教学和指导金属工艺学教学实习的锻炼,掌握了金属工艺学所包括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理论,以及机械制造生产工艺中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我们就不怕到现场去,不担心实际操作,就能在生产现场快速发现影响生产的最关键的技术难题。

我们的劣势也有两点:一是物质条件太差,只有几名教师,实验条件很差、实验设备极度匮乏,无法进行最基本的实验、检测,所有的实验、检测都必须外协;二是没有经费,要想走出学校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两方面的劣势是致命的。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教研室进行了充分的酝酿、讨论,得出了结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要进行科研,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我们选择了知难而进!

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功课、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教师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教研室就可以腾出人手、挤出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为了省钱,就选择山东省内的生产现场。没有实验和检测经费,就到母校找自己的老师,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检测,获得最可靠的第一手实验和检测数据。当时的山东工业大学也没有电子显微镜、残余应力测试仪等先进设备,我们就通过同学关系,到北京621研究所请求协助检测。没有暗室,就用黑布把仪器包装箱包起来当暗室,跑医院X光室、照相馆去学习冲洗技术。获得的宝贵资料和数据,成就了我们第一篇正式刊登的学术论文,也成为山东省高校采用电子显微镜图像、残余应力检测数据等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选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讲述:徐庆莘 整理: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