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吕鹏菊:老地质人眼中的科大传统

发布时间:2019-07-16  点击:

 

 

传统,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积极的传统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科大的传统,根据我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些方面:

刘子光当院长期间,治校办学学习解放军、学习延安抗大的校风。那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很好,学校专门召开党代会,传达了要加强党的领导,教学系设政治干部,我就此担任了教研室政治副主任。学校开办学习班学习毛泽东思想,在干部中专门组织学习《为人民服务》和中央关于团结问题的决议等等。这些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校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刘子光很注意团结问题。1963年以后,淮南矿业学院、江西煤校、贾旺煤校等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师生团结合作在一起办学。如何将来自不同学校的人凝聚起来?刘子光做得是很好的。学校不仅迅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以致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在他的思想的影响下,后来我们地质学科也延揽五湖四海的人才,学科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提倡艰苦奋斗,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那时候,搞地质就是要艰苦奋斗,要出野外,到艰苦的地方去;地质工作是排头兵,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需要提供大量的资源保障;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工作,许多的工作必须在崇山峻岭的野外去完成。我认为这样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培养了大家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挑重担、团结合作的意识。后来我们地质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很受欢迎,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基本功扎实,不怕苦不怕累,能够踏实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科技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人才。回首往昔,我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发展到今天不容易,规模越办越大,艰苦奋斗的传统千万不能丢,对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薪火相传,保持并发扬下去。

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我们地质专业之所以能培养出院士、世界500强CEO,我认为关键是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地质学科的教师队伍总体上是不错的,老师们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学科的风气比较正,团结向上,学科上下都有一股向上的劲头,要将学科水平提升和发展的愿望比较强。那时候有相当一批德才兼备的好老师,比如为学科的创建和前期发展做出艰苦努力的老教师们,田景瑞、王明镇、李白英、林金杰、王大曾、蔡捷、徐榜荣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李增学、杨锋杰、韩作振、魏久传、施龙青等学术骨干为学科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老师,为学校地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科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关键。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意识,他的成长过程有创新,就能够成功。地质学科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1980年起,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文件,每年举办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使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成为一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传承下来,且成效显著。1986年,组织学生参加了地质矿产部主办的全国首届地学大学生、研究生、青年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姜克娟、张寿珍两位同学获优秀论文奖,并在大会上宣读论文。1993年,荆林海同学获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回顾学校和地质学科的发展历程,正是上述这些优良传统和精神,使学校和地质学科经受住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困难和考验,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好的传统和精神品质,在学校和地质学科正一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选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讲述:吕鹏菊 整理:田静 马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