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三十二年坚守 担当践行使命——谭云亮与京西煤矿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9-11-18  点击:


9月30日,新中国70华诞之际,我校矿业学院院长谭云亮教授收到了一份特别礼物。他在京西矿区的木城涧煤矿穿过的井下工作服,被洗净熨好、叠放整齐,从北京寄送到山东科技大学。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封特殊的信件——昊华能源公司木城涧煤矿的感谢信,感谢他多年来与木城涧煤矿一路同行、并肩作战。

暑热尚未褪去的午间,谭云亮重新穿上了这身陪伴他多年的工作服,拿起他那最珍贵的“荣誉矿工”奖牌,朗笑着拍照留念,脸上激动的红润还没有消散。他对记者说,这是32年坚守京西的最好纪念。

从1987年读研究生期间起,谭云亮就和京西煤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片宋振骐院士、宋扬教授进行过改革的矿区,谭云亮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为它的安全与发展保驾护航。在京西矿区转型之际,这身工作服、这封感谢信,将现在与过去再次紧密联系起来,鲜活的一幕幕又在谭云亮眼前浮现……

勇挑重担,他是现场的总工程师

在京西矿区,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与谭云亮熟识。他的学生说,老师一下井,工人们就纷纷和他打招呼,叫他“现场总工程师”。

谭云亮的同事和学生们都说,这个称号货真价实。1987年开始,他为了获取岩层冒落时的预报信息,早上6点就下井,连续工作17个小时,直到为预报岩层坍塌决策找到依据;1989年,他刚结婚就去矿上待了一个月,只因为那是门头沟矿坚硬顶板控制最关键的时候,他实在放心不下井下安全;1990年,在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情况下,为了与顶板灾害做斗争,他在木城涧矿连续下井26天,手上磨出的老茧至今尚未褪去……不管谭云亮人在哪,他的心永远和京西矿区拴在一起。只要矿上一句话,他第一时间就赶到,着手解决问题,对他来说,矿山就是他的家。

在矿业学院黄万朋副教授的记忆中,有这么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2004年6月26日,由于大面积采空造成突发性冲击地压,木城涧煤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1死8伤,开采工作全部停止。这样的事故在木城涧煤矿是头一回发生,工作人员面对塌方的巷道、损坏的工作面无从下手,赶紧请谭云亮前来指导。

谭云亮连夜坐飞机赶到现场,和现场工作人员研讨到夜里2点半,天亮便下井,深入出事地点和塌冒地点进行现场勘察。确定事故原因后,他亲自到回采工作面、区队里给工人作报告,帮助工人从未知恐惧中走出来,也让矿区从事故灾害中迅速调整、恢复了生产。

通过调查,谭云亮发现,如何超前监测预报顶板来压冒落,已成为制约安全生产的瓶颈。经过2天1夜的攻坚克难,他起草了50页的技术报告,并发明了采空区顶板离层遥测预报的新技术,有力保障矿工的安全。自此之后,木城涧煤矿的安全有了保障,矿工兄弟们见到他就竖起大拇指:“谭老师,您这法子真管用!”

经过这件事,木城涧煤矿于2006年隆重授予谭云亮“荣誉矿工”称号。这是一份只有他和原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著名歌唱家邓玉华获得过的荣誉,谭云亮将这份荣誉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谭云亮告诉记者,这称号承载着矿区对他的高度信任和赞扬,对他来说是一种动力,激发他持续的贡献和付出。

智慧闪耀,为企业构筑一道防火墙

除了“现场的总工程师”这一称号,谭云亮还被京西矿区称为“最后一道防火墙”。

矿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穆玉兵介绍,谭云亮的这个称呼要从2016年4月19日大安山煤矿的2.7级矿震说起。在矿震发生的前一周,由于采空区多层残存煤柱及小煤窑大面积采空区活动,造成十槽煤顺槽和工作面时而发生煤炮,工人们听着炮声感到不安,就给谭云亮打电话咨询。

谭云亮来到矿上,经过勘察并对比监测资料分析后,他认为该工作面安全形势异常严峻,果断建议上下顺槽巷道超前200米以内严禁有人停留,回采工作面采煤期间除采煤机司机不得有人进入,架后操作如有意外则一律不得进人。

一周后,大安山煤矿老旧采空区果然发生矿震,诱发冲击动力冲击灾害导致上下顺槽超前150米范围内全部坍塌,回采工作面发生严重顶板塌冒,支架损坏严重。由于公司和大安山矿工作人员对谭云亮十分信任,提前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力保障了井下安全,除架后操作的采煤机司机受了一点意外轻伤,其他人员安然无恙。

矿震发生后,北京市煤矿安全监察局迅速反应,要求大安山矿区停止开采。当时大安山矿区已签订了煤炭出口合同,违约可能面临3个亿的亏损,继续开采则可能盈利近2亿,是否继续开采对公司和矿方来说是生存的大事。于是谭云亮受命下矿调研,3天后会同公司与矿方拿出了开采可行性及安全保障技术方案。

经过持续努力,北京市安监局最终同意按照谭云亮的方案进行试验开采。一年时间内,大安山矿区安全采完,再没有出现冲击地压灾害事故。矿区实行的冲击地压监测解围及其精细化管理也成为行业典范,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曾将大安山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经验在全国进行交流。

谭云亮用汗水和心血,在一所所矿山上印下了自己的名字,却选择“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常对团队说“成就在后,感恩在先”,把遇到的问题看作机会与挑战,在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时甚至主动压价,不求回报,把重心全部放在带领团队开展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深部冲击地压灾害监测预防与控制等研究工作上,为京西矿山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出谋划策,指导技术攻坚,推动了京西矿山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实现了采掘方法、采掘工艺的变革,使井下工作环境和安全生产程度得到根本性改变,切切实实地为京西煤矿开采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火墙。

深挖内潜,他是京西矿区的不倒翁

常年深入矿山第一线,谭云亮参与见证了京西煤矿开采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最熟悉京西复杂矿区的专家。32年来,企业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他雷打不动地坚守,同事们都称他是京西矿区的“不倒翁”。

谭云亮上课的时候,总是对学生强调:“要向现场同志、向工程学习,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就会落后于时代。”到矿区必下井,下井必交流,有难题马上解决,这是谭云亮的工作铁律。当问题解决、众人夸奖的时候,他又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来学习的,不过是个“二道贩子”,把从现场学来的知识又“还”给矿山而已。

以这样的好学精神,谭云亮将矿上的各种经验知识学习吸收、融会贯通。有一年,他送给自己的研究生每人两本书,《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和《没有任何借口》,两本书都是京西矿区工作人员推荐的。他拿着书对学生说,科大人必须要有一种勤学笃行的态度和精神,并时刻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这样遇到困难才能冲在最前面。

谭云亮的学生刘学生说,对老师而言,爱矿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为矿山所爱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荣誉。他回忆,当老师获五四青年奖章并发言时说,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在井下指挥即将塌垮的741002工作面,保证了20多名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当时,矿长紧握住他的双手、热泪盈眶地说“谭老师,谢谢您”,这句感谢深深地打动了他,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那一刻,他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与热爱,他愿意扎根京西煤矿,做永远的“不倒翁”。

国庆刚过,谭云亮又去了北京,只为见证京西最后一座矿场大台煤矿的关闭,为这所千年矿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临行之际,谭云亮写下一首词:

少曾近饿殍,择菜以充饥。

日闻喜鹊啁啾声,手捧书稔知。

逢运成隽秀,甘之亦如饴。

驽马漫步花甲年,倜傥心栉比。

——《卜算子·咏己》

穿着矿工服、拿着“荣誉矿工”奖牌,咏词的谭云亮脸上挂着笑容,那笑容依然和当年初到京西时那样,灿烂真诚,不改初心。(记者: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