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科大学子/校友

曹俊: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
发布时间:2025-05-19 点击:

根深深以树壮,花繁繁而浮香

日前,在180多年前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生的小屋遗存木板上,我受其家族委托创作的中国画《根》,被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收藏。“曹俊作品透出的古典与现代气息令人着迷。”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传人史蒂文说,“我喜欢中国文化,与曹俊的交往合作,更让我亲近中国文化。”

2002年至2012年,我获得绿卡后来到新西兰,在这整整呆了10年,最终在奥克兰的皇后大道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馆。新西兰生活的10年,是我艺术创作逐渐成熟的10年,也是我第一个艺术创作阶段的结束。在新西兰南太平洋地区,新的环境让我的作品风格发生改变,在感受毛利文化和艺术,海岛之国的风情、风物后,我把一种穿越文化、穿越地域界限的感受,很自然而大胆地融入到以水墨为主、以中国材料为主的表现风格里面,这些年来的作品,也是我人生经验和感受的产物。

2012年,我离开新西兰移居纽约,将生活与创作重心放到美国。来美国后,我偶然了解到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约翰·塞里斯(John Sallis)教授对我的作品进行了研究。约翰·塞里斯激动地表示,他要告诉这个世界,他发现了我,并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他将我的艺术列为国际哲学大会的研究对象,我的艺术作品同时被列入美国顶级大学教材。

我希望自己画作中东西方交融的审美空间能够促进中国画在西方环境中的传播,增进西方文化对中国画的研究,丰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2004年9月28日,我应邀回北京出席于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五周年”文化活动。在京期间,接受了《人民画报》《中国画报》的专访,其中,《人民画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我的艺术成就;2004年12月,我应邀为澳门回归5周年题写贺辞:“红莲无语清风漫似诉当年思乡情”。一笔一划之间,彰显前贤遗韵,满载当代浩然正气。2005年第一期《中国画报》以两个整版向全世界介绍了我的艺术成就。而同时期的《国画家》以4个整版刊发了我的国画作品及谈艺文集。

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表达

1966年,我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江苏泰州,了解水的万千形态。在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东泰山管理处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勘探与记录泰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寸土地,甚至每一块石头。18年的泰山工作,最大的享受与收获是沉浸于岱庙,那里有古人留下的碑刻,自己创作最初的题材就来自于对这些文字的品味与领悟。

在美国波士顿学院哲学系教授约翰·萨利斯的眼中,我参观过世界许多著名博物馆,对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差异了然于胸。在新西兰7年的创作生涯中,西方绘画的抽象表现形式对我影响很大。我将新西兰山间烟雾缭绕的意境引入到作品中去,结合个人对材料的敏感和专业的态度,经过无数次尝试,通过笔墨的书写性,色彩的表现,将宇宙天体、浩瀚汪洋呈现了出来。当时还没有Google map这么一个概念,然而这一切都得幸于大学时期对遥感地质感兴趣,我将当时看到的图像画面用绘画的形式创造出来,与如今人类在真实探索后看到的宇宙面貌相似度可达百分之九十。当我掌握了一定的课题之后,都可以进行这种表述,通过客观的掌握和科学的观察方式进行绘画创作。

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大量采用西方绘画艺术形式和色彩技巧,大胆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国际表达。积极探索创作“新宋式”中国画,让世人看到中西艺术交融的精彩绽放。如新作《我欲乘风归去》中,一只鹭鸶振翅飞去,下面绚烂的泼墨花卉与上方大面积留白,将画面一分为二,鹭鸶一“点”巧悬空中,莲茎为“线”,红荷为“点”,西方构图学点、线、面的灵动运用,与宋画“有无之间”的诗性传达交织交融,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意趣有机结合,美丽而时尚地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

“在许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宋代绘画是世界艺术的高峰,它对日本浮世绘和西方现代艺术流派都有深远影响。”艺术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在反思传统与借鉴他山之玉中探索创新,用西方人熟悉的绘画语言诠释中华文化的精髓,表现为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艺术,让斯文优雅的“宋画”在与时俱进中容光焕发,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

受到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约翰·萨利斯曾这样解读《自然之歌》:当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焦虑弥漫美国街头,一本新出版的英文画集《自然之歌》悄然流行。画中那些让人抬眼望去就灵魂澄净的星辰大海,那些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的飞鸟山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桃花源,给人以困顿中浪漫的精神寄托和审美享受。萨利斯是现象学专家,也是少数对中国画,尤其是宋代山水画有着深入研究的美国学者。他认为,“曹俊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他对中国画美学风范的现代表达,深深打动西方观众。”2015年,萨利斯表示,他在一个展览中看到我的作品后激动心弦,很快在波士顿学院成立了“曹俊的绘画语言”课题组,陆续推出《哲学架构内的曹俊艺术研究》等专著,并将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

2018年,在波士顿学院麦克马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画展《大自然的赞美诗》。64件工笔、写意、水墨、泼彩、瓷器画、书法等系列作品组合,流动着东方文化气韵,焕发着现代艺术风采。120天的展期中,各界观展专场和各类研讨会气氛热烈。

馆长南希表示,曹俊艺术涉猎广泛,从花鸟风月到狮虎走兽再到山川宇宙,都极具象征意义,呈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兼容的艺术风貌。“曹俊的绘画,用崭新的语言向世界清晰地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故事。”美国西雅图大学教授杰森·沃斯坦言。“他用画笔描绘出了中国人心目中多彩的梦幻奇景。”埃及开罗美国大学教授玛丽娜·马伦说。

萨利斯说,“曹俊喜欢用画笔讲述中国故事,也善于表达世界性话题。他的许多作品,包括《高山流水》泼彩山水系列、《寻梦空间》抽象宇宙系列,都是站在人类的高度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观照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感受。这种开放的艺术哲学视角使他的作品更容易参与全球对话。近年来,在冰岛、荷兰召开的欧洲比较与大陆哲学(CCPC)国际年会上,他作为唯一的受邀艺术家交流绘画语言,表达现代东方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终极思考。”

搭建沟通心灵的文化艺术桥梁

2020年盛夏,在纽约一个以蓝色为主题、汇聚了东西方艺术大师作品的《蓝色交响乐》美术展上,这幅三联画《潮》,到场的观众称之为“蓝色交响乐”的高潮乐章。

我喜欢蓝色,常常用青金石水彩创作泼彩画。2019年底,加拿大洛克威尔艺术用品有限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选择12位优秀艺术家,推出以他们名字命名的12款水彩颜料,青金石水彩由此被冠名“曹俊蓝”。

生机勃勃且充满音乐感的“曹俊蓝”泼彩泼墨画,受到国际收藏界的关注。与中国结缘深厚的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第五代传人史蒂文爱好摄影,喜欢中国书法。史蒂文夫妇经常来我在的住所取要收藏的画,并赠送史蒂文的摄影作品《洛克菲勒公园》及一些家族老物件等,以“艺”会友。

“我喜欢曹俊笔下的气势磅礴和诗情画意。”史蒂文常找我帮他的摄影作品题款,我和史蒂文将动态摄影与中国画写意结合,探索新媒体艺术创新。史蒂文夫妇在巴厘岛拍摄的海浪视频,与我的泼彩山水画结合,创作的影像装置艺术作品《我们从哪里来》作为画展的一部分在麦克马伦艺术博物馆展出。海浪与音乐合奏,影像共绘画起舞,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跃然眼前,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不仅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和情感共鸣,更激发了史蒂文走进中国文化的热情。

“万里故乡梦,拳拳赤子心。”旅居海外多年,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深深的文化自觉,热心推动中美民间文化交流互鉴。我近期正在与上海迪士尼乐园艺术团队合作,开发沉浸式艺术展览和大型公共绘画艺术,将自己的创新实践向国内推广,推动文化艺术成为人心相通的桥梁。

【曹俊:采矿工程专业1985级校友。】

选自《科大故事③》(2021年9月出版)(材料提供:曹俊 整理: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