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1985级校友、国际艺术家曹俊带着他潜心创作的30余幅精品画作,回到母校举办“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献礼画展,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
这是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推出的“行走的美育课堂”生动场景。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特色鲜明的大学,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庄英赞20岁开始学戏,凭借对京剧《霸王别姬》的精湛演绎,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艺术学院本科生吴浩宇与漆器结缘,被授予“青岛市手工艺首席技师”称号,创办了青岛市唯一一家大漆艺术品制作公司……
山东科技大学为何有如此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这与学校在美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分不开。”校长曾庆田介绍,近年来,学校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积极推进美育浸润行动,着力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美育体系,探索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内课外联动:
美育课程成了“宝藏课”
听说学校开设了扎染体验课,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崔柏闻便与舍友相约,一起去现场体验一把。
“我主修工程专业,但很喜欢传统文化,本来接触传统工艺的机会很少,没想到学校开设了那么多美育课程。”崔柏闻说。
在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里,同学们可以随时“遇到”美,美育课程实现了三万余学子全覆盖:20余门美育通识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学院的文化艺术节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每年近百场工艺展、书画展、摄影展、舞台剧等潜移默化地吸引和影响着每一名学生……
这样一所理工科大学,是如何让美育深深扎根,实现学子全覆盖?
“近年来,学校打造‘大美育’课程体系,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美育培养方式,各种形式的美育课已经实现了对全校学生的全覆盖,成为一门备受喜爱的‘金课’。”教务处处长樊建聪给出了答案。
一方面,开设了音乐鉴赏、国画、扎染等美育通识课,这些课程在学生中成了“热门课”。同时,建设了专业特色美育课程、工程美学进阶课程等交叉融合课程体系,覆盖本硕博全学段全体学生。另一方面,打破教室的“围墙”,让美育从课堂走向天地,从书本融入生活,创新推出的“行走的美育课堂”,打造了“美育大讲堂”“泰山讲坛”“大学生艺术节”等美育品牌,各种美育活动在校园中开展得有声有色。
“看,这些花朵在风中摇曳,像不像在跳一段优雅的舞蹈?”化工学院辅导员易凡的提问,让“00后”大学生们第一次用“美”的视角,重新打量熟悉的校园。
在山东科技大学,校园里的樱花大道、紫藤长廊、名人园、晨读园等文化景观与学生展开一次次美的“邂逅”,都成为最生动的美学教材。近年来,学校将3000余亩校园转化为“开放式美育实验室”,每片树叶、每处景观都成为教学素材,图书馆、教学楼、大学生活动中心都成为学生的“网红”打卡地,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美,与美同行、向美而行。
校内校外协同:
“零距离”触摸“美”
亲身体验了吹糖人、表演皮影戏、破解鲁班锁,让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兰培丹感到收获满满。这些是学校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游园会上,所设置的文化体验项目。
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会开展一场面向全校的文化体验活动。副校长阳凡林介绍,“过去,我们的美育形式较为单一,往往只重视说教。实践证明,让学生去体验、制作、交流,才能‘零距离’感受美、鉴赏美、传播美、创造美。”
近年来,学校不断打造学生美育实践平台,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设立了美育工作室,持续开展面向人人、人人参与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戏曲进校园、诗词大会、新年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活动,让美育从理论走向实践。
此外,学校依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推出“校园+基地”模式,将美育实践场所陆续“搬”到校外的红色研学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文化体验中心等,把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育人“同心圆”。目前,海青茶博园、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高密市姜庄镇泥塑研学基地等都成了多元美育体验场所。
画上戏曲妆容,穿戴上戏服、配饰,模仿唱腔、手法……日前,我校20余名学生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吕剧博物馆,通过戏曲体验、戏曲赏析等形式,吕剧非遗传承人张海霞把戏曲艺术传递给这些大学生。
无独有偶。前不久,100多名学生在学校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现场体验了八段锦、中药茶饮及香囊现场制作,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学校自2024年与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合作共建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以来,每周都会开设中医特色门诊,数千名学生走进这里体验中医药文化。
深耕“美育+”:
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这些天,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硕研2023级学生胡晓锐一直忙着排练新的红色歌剧,她说:“去年推出的红色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在校园里展演后,反响热烈,每次都是座无虚席。去年,这个剧目还入选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
红色歌剧是学校推出的“美育+”系列活动之一。近年来,学校打造“艺术+思政”模式,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美育元素,组织学生编排了《洪湖赤卫队》《星星之火》等10余部红色经典剧目,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这些剧目不仅在全校范围内巡演,还走进了社区、中小学进行展演。
“我们将美育实践融入思想道德建设、学科专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文明校园创建等各方面,注重在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等场域,深度植入以美培元的元素,积极创新以美育人的载体,全面强化以美化人的导向。”艺术学院院长杨梅说。
学校把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教育各环节,创新“美育+”育人模式,将美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专业教育等深度融合,打造层次丰富、润化人心、涵养精神、提升素养的美育文化。正将美育与生态保护、非遗传承等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理工特色的“大美育”体系。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地科学院举办第六届地学文化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三大岩类”知识模块化身闯关游戏,废旧物料在学生手中摇身变成艺术展品,把“地学文化之美”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获得了奇特的创新效果和美学体验。
这种专业文化体验,无疑是学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美育”与“工学”高度融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学校深度推进科技艺术跨界融合,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中蕴含的美育元素,以“一院一品”的方式,打造了数学文化节、外语文化节、海洋文化节、地学文化节等30多个覆盖全体学生的专业文化育人品牌,培育了60余个专业文化类社团,构建特色化科学美育百花齐放格局,有效激活了工科学生的创新潜力。
“作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创新工匠’,还要是懂得用美学思维认识、改造世界的高素质人才。”校党委书记王君松说,在学校“大美育”体系下,一堂堂“接地气”“带热气”的美育活动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不仅让理工科学生补上人文素养的短板,还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能”。(记者:韩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