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达千米的矿井之下,粉尘与热动力灾害如同无形的利刃,时刻威胁着矿工的安全与健康。而在山东科技大学,有这样一支由37位教师组成的团队———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将实验室建在矿井现场,把论文写在煤炭基地,用科技创新直面地下深处的危险。从突破粉尘精准防治技术瓶颈,到主导修订国家行业安全标准;从培养一代代奔赴矿区的青年学子,到为社会提供超30万人次安全科普,这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程卫民领衔的团队,真正实现了“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把安全送到每一个矿工身边”。他们不仅是高校教师,更是矿山安全的“守护人”。
坚持立德树人
既做教育家,又做科学家
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团队成员经常这样说,科研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是要坚持四个面向,既做教育家,又做科学家。一面,宛如园丁,在花圃育花;一面,要让花朵经风历雨、抗暑耐寒。
团队始终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内化为团队精神内核,外化为育人实践准则。强党性,铸师魂,突出政治建设,发挥“头雁”作用,坚持双向提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团队建设全过程,1人获评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强师德,正师风,将师德考核摆在考核首位,建立师德档案,开展专题教育,全体成员均未出现任何违反党纪党风、师德违规、学术不端的情形;将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入教学—科研—育人全链条,设立“齐鲁最美教师育人基金”“考研基金”等奖助学金,帮扶资助238名学生,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50万元;强师能,树师表,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潜心治学,提升育人能力,培养出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郭立典、齐鲁最美青年许昌等优秀学生;坚持教学研相融共进,发挥教学示范、科研模范作用,建设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四有好老师”团队,涌现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程卫民,全国新时代青年先锋张广超等先进典型。
打造5门国家级金课
构建安全工程虚拟教研室
团队深耕安全工程教育三十载,坚持“三全育人”,加强思想引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深化“三个融合”,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团队成员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人均139学时,所建设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三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3门;出版教材26部,数字化教材3部,《矿井通风与安全》融媒体教材获山东省一流教材。
强化创新引领,坚持“教学竞赛”与“教学创新”双轮驱动,赵增辉在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张文睿获三等奖;以“数智赋能”引领教学改革,牵头组建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建成全国首个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图谱。培养质效显著提升,创新“理论教学+工程实训+科研反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形成以国家教学名师程卫民,山东省教学名师刘伟韬、刘音,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周刚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育人队伍;近5年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奖360余项,聂文教授指导学生获全国“挑战杯”金奖。
突破深部开采难题
团队研发智能防控系统守护2600余对矿井
团队锚定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我国十四大煤炭基地深部灾害治理、职业危害防控等制约行业安全发展关键难题取得原创性突破:首创煤尘多尺度理化特性数据库与智能防控体系,突破国内煤矿粉尘精准防治技术瓶颈;建立国际领先的深部煤岩热流固耦合灾变理论,攻克矿山热动力灾害防控与智能应急装备技术难题。推动行业安全标准迭代,主导修订《煤矿安全规程》粉尘防控关键条目,惠及全国2600余对矿井;护航地下能源工程建设,保障我国首个2×660MW煤炭地下气化发电工程安全点火与稳定运行,在我国开采深度最大煤矿(山东孙村煤矿)成功应用灾害防控技术体系,产学研结合成果突出。
近五年,团队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项目94项,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省部级课题60项,科研总经费逾2.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一等奖19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15项,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SCI/EI论文1000余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获批“111”引智基地,创办《Journal of Industrial Safety》国际期刊,担任国内外学术组织兼职、参加国外学术会议100余人次。
将论文写在矿井深处
团队技术成果创造经济效益86.7亿元
团队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专业担当擎起安全重责。服务国家战略,攻克煤矿粉尘重大职业危害难题,煤矿气载粉尘抑制关键技术等成果被纳入行业标准,在国家能源、山东能源等127对矿井成功应用,保障百万矿工呼吸健康,创造经济效益86.7亿元。发挥智库作用,筑牢安全堤坝,程卫民教授等数十次担任国家重大矿山事故调查组负责人,亲赴灾难现场参与事故救援;孙路路等20余人次挂职山东、山西等省安全专家、新疆呼图壁县副县长,为500余项矿山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培训能源企业安全管理骨干5300余人次。推动安全科普,彰显责任担当,建成山东省学校应急教育中心,打造山东省首个沉浸式应急安全培训基地,累计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体验超30万人次,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深化国际交流,提升专业影响力,Naser Golsanami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获国家友谊奖。
搭建实践桥梁,助力成长起航,组织学生开展“红心筑梦”系列实践活动,获共青团中央通报表扬;毕业生主动奔赴内蒙古、宁夏等艰苦地区及煤矿一线,服务边疆建设与能源安全,涌现出张在贵、王乃国等为代表的“全国应急管理系统一级英雄模范”“中国能源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
三代科技人才薪火相传
打造矿山安全研发“国家队”
团队构建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团队生态,在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程卫民教授引领下,践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精神,努力成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人民生命健康的“排头兵”。团队36位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分工科学明确,汇聚国家万人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青拔等国家级人才12人次,泰山学者8人、省杰青3人,省青创团队8个,形成了“战略科学家—行业领军—青年人才”三代接力方阵。团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化“双带头人”培育,推动党建业务双向融合,建立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机制。
坚持实施“领才成长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培育支持力度,鼓励领军教师搭平台,支持青年教师“挑大梁”。坚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教师兼职交流、挂职锻炼,打造常态化学习交流与专业成长平台,围绕教学科研互促、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职业素养等定期深度分享交流,促进能力提升。团队先后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山东省教育系统劳模和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齐鲁最美教师团队、山东省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全国煤炭优秀教学团队等省部级荣誉。(供稿: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

团队成员将“论文”写在矿井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