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声音正文

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之源

发布时间:2021-12-27  点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首要经验,进一步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包括理论、制度、道路、文化四个方面,我们当前所坚持和倡导的“四个自信”,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而党的坚强领导,就是这份自信的源头所在。

(一)道路自信源自党领导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光辉旗帜,肩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谱写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篇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助力下,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使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和人民百年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时至今日,在党领导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顺利召开,并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意气风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的领导为中国人民铺就了通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这是我们的道路自信之源。

(二)理论自信源自党领导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光芒

科学理论是革命的旗帜,也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对其保持高度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自信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先进的理论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提出关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从无到有、由有及多的伟大变革,被实践证明了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给予了创造性解答,形成了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党和国家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写入十九大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生动诠释的有力证明,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肯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在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充分显示了理论的真理光芒;这是我们的理论自信之源。

(三)制度自信源自党领导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将经过历史筛选的、适宜中国发展实际的方针、政策上升到更有力的制度层面,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制度优势更加具体化,逐步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建立并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并发展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始终遵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经济制度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了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制度,并相应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构成了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经济基础,并对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二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文化制度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出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社会制度方面,我们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在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内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教育制度,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等,努力实现全国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生态制度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主要抓手,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环境保护原则贯彻落实到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奖惩机制和考核办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制度的基本框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人民需要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被“中国奇迹”的实践所充分证明。放眼全球,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稳定性与优越性。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不仅在翼护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稳步前进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更在世界制度文明发展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我们的制度自信之源。

(四)文化自信源自党领导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实践者,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文化使命奋勇前行,给中华文化带来了伟大复兴的契机。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与革命感染力。“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革命为现实依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传承不绝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为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团结一致、英勇顽强、为人民服务等高尚品格,这些品质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意识形态领域诞生了大放异彩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赋予中国革命者以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伟大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基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再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并且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文化;坚持弘扬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政治局面稳定有序,文化教育事业逐步恢复活力,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人民思想文化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勇敢、创新实践、吃苦耐劳、全面发展等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思想文化蓬勃发展,诞生了“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理论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之源。(作者:邵鹏 梁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