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沈光寒:特色出院士

发布时间:2018-10-25  点击:


宋振骐是煤炭系统产生的第一位院士,是我校自己培养成长起来的院士,他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诠释了我们当时的办学思路是对的,就是走特色发展之路。

当时在煤炭系统高校,我们学校实际上是中不溜的。中国矿大办学时间长、师资强、设备好、煤炭部重点学校投资大,也是教育部的重点学校,是我们煤炭系统其他院校无法与之全面比较的。但我们必须要有我们的特色,以寻求突破。

矿压所是在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研究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时,我们研究认为:我们是煤炭行业的院校,要在煤炭生产环节中影响生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上做点贡献,应立足采矿专业,突出应用能力,解决生产实践问题。

矿压所成立之后,我们觉得光是采煤专业的人可能还是不够,因为矿山压力研究的面比较宽,也是煤炭安全方面比较重要的,如果没有其他专业的人同他们一起研究、联合攻关,势必局限性比较大,难以产生大的成果。于是,从学校的层面上支持他们,给他们配备力量。专门为他们抽调了不同专业的教师,有搞数学的,有搞机电的,凡是需要的人才能配备的都配备进去。

宋振骐原来是我们教研室的,也是搞采煤的,比较有能力,他对矿压方面有兴趣,有责任感,有想法,也是研究了多年了,矿压所就让他挑头,他只要要人,我们就抽调出来支持他。当时,也有很多人讲这样支持他不公平,挖了别人的墙角。我就跟他们解释:这是从学校整体发展考虑的。大家了解了以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都挺配合。当然,宋振骐他们自己也去外面招揽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矿压所在煤炭系统崭露头角,受到现场欢迎,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宋振骐的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为他后来当选院士创造了条件。

宋振骐评选院士的时候,首先得益于当时的申报政策。学校收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煤炭部下发的,一个是教育部下发的,都是关于申报院士的,根据文件精神,我们既可以从煤炭系统申报,也可以从教育系统申报。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之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就把宋振骐作为提名人选上报到煤炭部,等待批复。等了一个月也没见动静,石沉大海,我就觉得奇怪,眼看时限就要到了,挺着急的。正巧,这时煤炭部副部长范维唐来校视察,他是管科研和高教的,我就问他:“煤炭部怎么还不批复我们的报告啊?”他说,煤炭部一共7个名额,部机关、科研院所、中国矿大将名额分完了,排不上我们。宋振骐当时年轻啊,按资历确实吃亏。名额已经分配掉的事我之前不知道,现在快到时间了才知晓,我想了想说:“你看这样行不行?煤炭部没有名额,我们就从教育部报,但你不要阻止我们。教育部有规定,行业院校上报须经部里同意。我们不占部里的名额,从教育部报是要你点头同意的。”范维唐想了想,说:“那就报吧,我给你们签字。”于是,解决了报名问题。所以说,当时申报政策好,要不然报不上名。后来,结果出来了,煤炭部所报的7个名额一个也没评上,我们从教育部报的宋振骐评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这主要是特色起了作用。

宋振骐长期搞矿山压力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他有很多想法,但对于他的想法,很多人包括他的老师,都不认可,甚至嗤之以鼻。为什么他能当选院士呢?我想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改革开放之后,煤炭领域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还没有院士,这么大的系统势必会产生出院士。二是这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了,觉得理论的研究最好能跟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应用后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宋振骐的成果正好符合。他建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体系,形成了一套矿山压力和顶板运动的预测预报及控制设计和控制效果判断一体化的理论,理论上创新,有别于纯理论推导并与现场实测结合,实时传导与煤炭生产指挥紧密结合,按照他的理论,采煤多,经济效益好,又安全,社会效益也好,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三是这是我们学校研究所自主创新的从理论到实践、经过生产检验的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得到全院各方支援的结果。

所有的成功基本都应具备几个条件:顺应大势,有前瞻性,领导支持,个人能力,团队合作。当时,有些人对宋振骐有点看法,认为他有时说话比较随意,不宜委以重任。我觉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人要看他的长处,用人所长,不能总盯着别人的缺点没完,有缺点错误,改了不就行了吗?宋振骐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干事,肯钻研,有一种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敢闯敢创。他到煤矿以后,深入工作面,不怕危险,勇于探索。事实证明:宋振骐和他的矿压所,在10多年的时间里,承担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几十个项目,对全国十多个矿务局、几十个煤矿进行咨询和科技服务,为现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技术难题,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矿压所闯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新路,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后来,研究所多了,产学研的路子越走越宽。在这种氛围下,其实,我们有好几个教师都有冲击院士的实力,比如,吴哲辉、邓铁六、李白英、胡峰,还有后期的陶华学、苏学成等等,虽然没有冲击成,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是很大的。

选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讲述:沈光寒 整理:秦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