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深度报道正文

行进在建设“一流本科”的路上

发布时间:2020-10-26  点击:

重视本科教育、强化本科教育,是山东科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山东科技大学办学近70年来,共培育了35万余名各类人才,现已成长起4名两院院士、3名世界500强企业CEO,涌现出一大批科坛巨匠、工程精英、政界要人和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这些办学成果,主要得益于学校的本科教育。

把质量作为本科教育“生命线”

“本科教育就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校长姚庆国说,要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赢得学生、赢得市场。这是山东科技大学近70年办学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基因”。

作为本科生占比较高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优化专业布局、固本强源上做了不少文章。

“我们出台了《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逐步停招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新增部分新工科专业,到2023年,学校本科专业数量将控制在70个左右。”教务处处长乔卫国表示。学校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三方联动,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动对接服务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青岛市十五大攻势,新增加了海洋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优势专业,提高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让学生走向社会更有“底气”。

截至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有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学5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矿业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学科筑峰工程;学校组建能源学部、人工智能学部、先进制造学部3个学部……通过高水平学科平台,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努力构建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双语课、慕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目前,已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10门,有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科生就能得到国家奖获得者的亲自指点、申请到“大牛”学者的实验室学习,院士给本科生开讲座成为新常态……

把质量作为本科教育“生命线”,还要让教师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学校出台《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教授每人每学期为本科生至少主讲1门学分课程,每年不少于32个学时等,学校将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授课情况纳入对各教学单位工作年度绩效考核。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除了带博士生,还经常为本科生开讲座、作报告。学校建立教师荣誉表彰体系,设立教学终身荣誉奖等奖项,突出教学成绩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回归教学、回归课堂。

有了“一流”教师的头雁引领,山东科技大学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育人”体系得以落到实处,大四学生马肇崇就收获很多。他大一下学期就早早进入实验室,跟着老师和博士学做基础实验,大二时就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马肇崇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交流得知,他的科研经历比他们早了一年。

一系列有效举措,学生成长更有“底气”。在学校“十大优秀学生”评选答辩会上,“6个学期专业第一名”“获取10所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录取资格”“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各种第一头衔、发明专利在答辩会现场一一被呈现。现场,23名本科学生共捧出国家奖项80余项、发明专利50余项,成绩惊艳。

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如何用好这支队伍,关系到学校和学生的未来。

为了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山东科技大学下了不少功夫:青年教师刚入职,要参加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培训班,全国模范教师、教学名师、育人楷模等现身说法;教学过程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青年教师提供“加油站”;开展“传、帮、带”活动,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导航导师,“一对一”结对子……

在2019年“最美教师”宣讲会上,5位“最美教师”称号获得者从教学经历、教学感悟、教学方法、为人师表等方面,话家常,“传帮带”。他们的经历不同,讲述的角度不同,但都表达了对学生的深爱,对教师职业的挚爱及教书育人的自豪与骄傲。

一直以来,山东科技大学通过挖掘身边的“名人”资源,通过宣讲、辅导、报告等形式,引导教师主动去走近榜样、学习榜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化工学院青年教师张文睿表示:看了“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的事迹,感触很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会向他们学习,将责任心、爱心融入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

“老中青”教师各显其长,深入课堂。发挥离退休老教师经验优势,鼓励老教师参与课堂巡课、督导工作;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让先进教学型教师为青年教师领航;实施青年教师菁英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吕亚男,在老教师的帮助下迅速站“稳”讲台,她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充实到课堂中,为本科生培养灌溉“源头活水”。

多管齐下,青年教师成长有了“助推器”,教学成果也不断涌现。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5余项,学校教师教学成绩(2012-2019)位列全国第15名,省属高校第1名……

大学生活“严起来、紧起来”

“有些同学上大学以后就松懈下来了,在我们这肯定不行。”教务处副处长刘冰告诉记者,学校强化各项措施,如开设指纹打卡,定期监测上课缺课人数;鼓励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各学院、各个专业都行动起来,让学生“严起来、紧起来”,以树立良好学风。

2019年10月,教育部提出本科教育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学校出台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实施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合理增加学业“负担”,提高毕业标准,建立以学期为单位的毕业审核、学位授予等制度,严把毕业出口关。

作为山东省五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学校助推学生创新创业,学生掀起“双创”热潮。学校不断出台政策,从人、财、物各方面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资助力度。学校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聘任指导教师、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两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近8000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学生授权专利1000余件,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2018年,山东科技大学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在2015-2019年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12位,山东省第1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19》显示,学校位居全国科技创新高校第14名。

学生创新项目“浒苔打捞装置”入选教育部“国创计划十周年”全国创新创业项目展示;涌现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孙朝阳、陈天祥等优秀学生典型……

“三全育人”为学生人生“领航”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把准教育“定盘星”,筑好思政“压舱石”,抓牢抓稳抓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了给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学校打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组合拳”。

让所有课程都为学生人生“领航”。“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同学们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担当重任……”在讲授思政“第一课”时,校党委书记罗公利用深入浅出、生动翔实的案例,为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2018级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由于讲课内容生活热度与思想深度兼具,学生闫笑笑亲切地称之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

学校领导、专家学者率先垂范,举起课程育人大旗,给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也积极行动,讲理想、谈信念、树目标、教方法,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为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牢牢抓住课程育人主阵地,要求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引导所有教师都成为学生的“人生领航员”。“飞驰的中国高铁”“下洋捉鳖的蛟龙号”“远望太空的天眼”……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常春在思政课上提到的案例;“和我们同专业的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历尽艰难也要回国……”这是发生在《工业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课上的场景,“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学生心田,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系列举措,让课程育人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亮丽风景,每年暑期,学校都有上万名志愿者走进乡镇坊间、田野地头、村庄庭院,奉献社会,锻炼品格,越来越多的学生结合国家和行业需求走上创新创业道路……

学校千方百计搭台,学生千姿百态成长。在2019年学校春季招聘会上,1000余家企业带着5万余个岗位来校“抢”人。“公司里有很多山科大的毕业生,他们表现优秀,成长很快,已经把学校的‘招牌’打起来了。”招聘人员纷纷这样说。据了解,学校本科生的就业率、升学率一直在省内名列前茅。(记者:韩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