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学子/校友正文

地科学院校友朱洪敏:事迹登上《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18  点击:

《人民日报》2024年1月6日副刊第8版以“海风吹芦花飘”为题,聚焦在山东胜利油田最北端的陆上油区工作的年轻石油人的先进事迹,讲述了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2014届校友朱洪敏放弃研究生深造机会,毅然投身石油行业的故事。

以下是报道原文。 

 

 刚到大北不到一个小时,朱洪敏就后悔了。

2014年,朱洪敏大学毕业,两张通知书将这个年轻姑娘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张是中国石化的录用通知书,一张是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经过深思熟虑,她还是选择了大北——对于那方天地,她有许多美好的遐想。

上班第一天,朱洪敏就晕车,头晕目眩,胃里翻江倒海。到了队上,看到四周一片荒凉孤寂,心里凉了一大截。她跑到一片芦苇丛中给父亲打电话,哭着要辞职。“别人能干的,咱照样能干!你先塌下心来,好好向师傅学习一些真本领。”父亲急得一头大汗,反复给她鼓劲。

海风轻轻吹,吹开了一朵朵芦苇花。朱洪敏的师傅金建民也像一棵粗壮的芦苇,头顶伏着一朵柔软的白云。每天,金师傅乐呵呵地开着一辆破旧的小三轮车,拉着朱洪敏穿梭于油井之间。这辆三轮车可是师傅的宝贝哩,不但放着平时的劳动工具,还存放着他在路上捡到的小小螺帽、螺钉,个个擦得光光亮亮,摆在工具箱里。朱洪敏飘摇的心像空中的风筝,慢慢被师傅攥在手中的丝线拽了回来,踏踏实实落回地上。她跟着师傅,学到了不少“真功夫”,紧盘根、换皮带、作业监督、油井热洗……师傅经常教育她:“咱们虽然只是普通的石油工人,但上一天班就要对油井负一天责,干什么都要干得像个样子!”

机械重复的工作索然无味。但朱洪敏与师傅在一起,却干得津津有味。白天,她奔波在油井、管线之间;夜晚,伴着一盏孤灯伏在地图上。几十天下来,朱洪敏把站上的基本状况摸了个清楚。她发现,值夜班的大都是男职工,她十分好奇:晚上的油井生产是啥样子?又能学到什么呢?

天上挂着一轮残月,笑盈盈的。朱洪敏主动申请跟着站上的老师傅值夜班,沿着坑洼不平的弯曲土路巡井,一有机会就向师傅请教。小站伫立在水中,像一艘小船。远处,一棵棵芦苇频频向她招手。一盏灯下,三台抽油机忠诚地履行着职责。两边的海水涌动着波纹,像一个个分别已久的孩子,张着双臂向他们扑来……这天晚上,她收获很大。

2022年11月,金师傅退休了。朱洪敏清楚地记着那天的情景。金师傅步履沉重,走在巡井路上,举起手机,为那些钢筋铁骨的“老伙计”们逐一拍照留念。末了,他扯走几朵芦苇花,几步一回头……

雪花飘落,枯萎的芦苇在寒风中弯腰、直起。无论寒风多么猛烈,也不见一棵芦苇的身躯折断。芦苇老了,却把根深深扎在海滩。师傅退休后,朱洪敏不时会静静地打量芦苇。在它们身上,她读懂了许多许多。

当了采油队技术员之后,朱洪敏的劲头越来越足。组织抢修、动态分析、工况优化、方案编制、产量调查……她像台连轴转的机器,很少停下来。休产假,她假期没休满就急急地上了班。她说,放心不下那一口口油井呢,它们也是孩子,也需要照料哩。

好机会来了!朱洪敏被借调到采油厂机关上班,办公条件好,离家也近。一年后,领导找她谈话,打算把她留下。面对这难得的机遇,朱洪敏却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她说,自己欠缺基层经验,只有在“英雄滩”才干得起劲。许多人说她傻,人往高处走,她却要向“低处流”。

其实,她心里明白,她就是一棵芦苇,她的心和魂早已交给了“英雄滩”。

朱洪敏,女,中共党员,2010年考入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工作积极努力,2014年毕业前期,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录取通知书。朱洪敏热爱石油行业,她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到“大北”,成为一名石油技术员,在热爱的那片天地里实现人生价值。目前,任职河口采油厂管理九区副经理,工程师,持有成果二十余项,获“胜利油田创新创效标兵”“胜利油田优秀青年人才”“管理局青年岗位能手”“胜利油田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荣立管理局持续稳定发展建功立业二等功和三等功。